文字整理:吕鹏
2021年9月8日,由青海美术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青海美术馆主办的“行走与延续——万江涛绘画作品展”在青海美术馆第一展厅开展,展出了近年来万江涛创作的人物画作品、风景写生作品、纸本作品、手稿132幅。开幕仪式由青海民族大学赵强副教授主持,青海省文联原一级巡视员张民发表贺辞,青海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秦光明宣布展览开幕。来自省内外的艺术家代表和省内高校学生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展览开幕活动。
开幕活动结束后,知名画家、文艺评论家、媒体、学生代表等50余人参加了“行走与延续——万江涛绘画作品展”学术研讨座谈会,会议由赵强副教授主持。伊始,万江涛介绍了本次展览的概况,在谈到举办展览的初衷时他说道:“离开青海十几年,在外漂泊,但画的基本都是青海的景。举办展览的想法,从19年回来就开始酝酿了。目的很单纯,如果其中的某些东西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疑问和讨论,那就是成功的。”
随后,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葛建中在发言中回忆了与万江涛共事的点滴,他认为万江涛一直不停地游走在高原之上进行创作,本次展出的油画作品、纸本作品中流露着他的赤子之情,这种赤子情怀源于他对西部高原的深情眷恋,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够冲击人的心灵,展现出一种博大、苍茫、荒凉甚至压抑的情绪,这是他个人情绪的宣泄。
西宁画院院长黄沛沛从“自然性”和“表现性”两个学术维度作了阐释。首先,他认为万江涛绘画作品中的“自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种肉眼可见的自然状态,即自然景物的再现。二是在自然中融入了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创造性。三是自然而然——在多年实践积累的基础上——熔铸了自身质朴、真诚品质的自然抒发。其次,他认为万江涛绘画作品中的“表现性”是对传统中国写意性绘画精神的回归和超越,主要体现在他作品的形式语言之中。从离开青海外出求学到回到青海,表现了他作为青海画家的浓厚乡土情结,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最后,他寄语道:“回到家乡,画家乡。这是江涛创作历程的一个新起点,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江涛能够将这种对家乡眷顾的神圣仪式感转化为作品构成的文化内涵基础,创作出更好的、更具情感的作品。”
知名作家龙仁青认为万江涛绘画作品中有一种鲜明的“去人物化”特征。他谈道:“在作家的眼里,青海地处文化交融的中心位置,源自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的文化共同交汇于此,构成了一种多元的文化形态。因此,这种多元文化就削弱了青海本土地域文化的地标性。但在江涛的作品中我又找到了一种表现青海地域文化样貌的新的可能性。”
青海日报社专刊副刊中心主任马钧在发言中说道:“参观完江涛的展览感觉到异常振奋,让我感到了涛声依旧,归来仍是少年。正如展览题目行走与延续所宣示,这次展览正是对江涛近年来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与回顾”。他认为万江涛绘画作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精神性,风景画作品中语言形式蕴含的精神性不是对山川自然风景的忠实描摹和机械复制,而是熔铸着画家精神追求的主观造境,是对自然景色的取舍和形式的组合重构。二是叙事性,万江涛作品中的叙事性不是在营造一个完整的叙事性故事情节,而是通过作品中隐喻的抽象的精神性情感将观者带入一个叙事的审美情境之中。三是实验性,首先体现在作品形式语言的多样性,油画作品、纸本作品、创作手稿等共同展示出来更加清晰地呈现了他的创作过程和表现方式;其次是绘画语言媒介的多样性,油彩、水彩、炭笔等多种媒介的融合承载了他创作语言的丰富性。最后,他认为万江涛的的作品中始终凝聚着一股浓厚的文化修养底蕴,作品名称恰当地诠释了他绘画内容中要表达的艺术精神。
青海师范大学刘军教授认为,作为万江涛的同事,对他的艺术追求有更深的理解。他说道:“江涛这些年来一直在痛苦的思索中抉择,放弃了自己曾经驾轻就熟的语言形式,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寻找和重塑新的、更具表现性的、有意味的绘画语言。”
青海师范大学金长征教授谈道:“从初识江涛到深入交流,能体会到他是一个做事为人比较低调、厚重、真诚的人。通过这次展览,在数量众多的作品中明显地看到了他的探索痕迹,在内容丰富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一种朴素的包容性。能创作出这些内容丰富的作品,源于他对现代绘画作品的深入把握和对中国传统精神的回顾,藉此使作品的意蕴更加深沉、厚重。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西部大地表象山山水水的呈现,而是他自身精神情怀和人格品质的升华。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比较细腻的人,这种细腻的情感和对儿子的父爱逐渐在作品演化为一种对生活敏锐的、冷静的大爱。”
青海师范大学学生代表在发言中表示:“今天第一次通过展览对万老师的作品有了全面的认识,感受到了高原风光苍茫中的细腻,并且对绘画语言中形式、媒介的多种表现形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创作具有意义深远的启示。”
昆仑中学教师谢昀元老师说道:“万江涛从青海到北京求学,到西安工作,又毅然回到青海在母校青海师大教书育人,是出于他对这片热土的挚爱。本次展览既是一场高水准的学术性展览,也是青海美术界的一场文化盛事。万江涛成长在一个幸运的时代,一个可以追逐梦想的纯真年代,现在又正值一个自信、开放、包容的伟大时代,这是一个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最佳年代。在三十余年的绘画创作历程中,万江涛始终坚守初心,默默耕耘在画坛上,创作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力作。青海虽然处于偏远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但历史证明这片土地能够孕育出出众的画家,这最终得益于青海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最后,他寄语青年画家和学子,“要以万江涛的绘画创作历程为蓝本,在西方传统中汲取营养以本土优秀文化为根基,突破电子机械图像时代的桎梏而勇于探索,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优秀作品。”
研讨会最后,赵强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说道:“江涛选中的这条路是异常艰难的,但他将继续艰难地走下去。我们每个人都要选择自己的路,但必须要坚定、必须要有耐力,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本次研讨会上的专家发言全面梳理总结了万江涛绘画作品蕴含的学理结构,深刻解读了其绘画语言的演变脉络。既是一场高质量的绘画语言研究学术会议,也是一次生动形象的现场研讨教学,对促进省内画家的学术思想交流、启迪青年画家和学子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现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