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建宁】
在宣纸的方寸与自然的广袤之间,有这样一位花鸟画家:他于庭前菊落中读解“宁枯不萎”的骨气;教学生画荷时,先诵“出淤泥而不染”,再引稚手摩挲叶上茸毛;纵使在喧嚣网络分享画虾笔法,亦坦然道:“笔墨丹青,从非一家之私藏。”
他名刘建宁,一位以笔墨浇灌出生命厚度的画者。今日,我们走进他耕耘的花鸟天地,体悟传统艺术如何在天地间扎根、在桃李下生长、在时代的呼吸中吐纳芳华。
(从左至右)
《春风吹出太平歌》 2025.6 纸本水墨
33cm×132cm
《墙角数枝梅》 2025.6 纸本水墨
33cm×132cm
《陶令篱边,花大如斗,杯泛金英,延年益寿》
2025.6 纸本水墨
33cm×132cm
刘建宁与画结缘,始于童年窗畔的一盆月季。
旧居一楼,冬日暖阳在地板上缓缓游移,少年便追着光斑挪移花盆。待到亲手养护的月季初绽,那“将光与耐心一同种入泥土”的欢喜,成了他对生命律动最早的惊觉。
及长学艺,恩师刘克训先生(字弘宇)“不教而教”之风,形塑其终身画道。先生濡墨挥毫,他便静立旁观,默记锋颖起落、墨韵浓淡,归来于心中反复揣摩。这近乎“偷师”的历程,让他顿悟:绘事不在描形造像,乃在感通物神。
《富贵白头》 2024.11 纸本水墨
47cm×47cm
奉行白石老人“未见不画”之训,他遂将自然万物“请”入生活。庭前植百花,静观其萌蘖、盛放至凋零;收集蝶、蜓标本,闭目犹能指触其翅脉经纬;为通虾之神,更对罗氏虾标本详察节数——方知白石笔下六节虾身、五对游足,严丝合扣,乃是对生灵性灵最深沉的谙熟。
“画花鸟,是在与草木虫鱼的魂魄倾谈。”他如是说。秋菊凋而梗不垂,是“宁枯不萎”的嶙峋风骨;青虾逆游,藏着向幽深处奔赴的劲韧意趣。毫端花鸟,绝非僵死标本,那是自然的精魄,亦是画者心血的怦然搏动。
《种瓜种豆自家田》 2024.11 纸本水墨
47cm×47cm执教学生画事,刘建宁从不始于“荷必五瓣”的技法窠臼。
他先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笑问学生:“蜻蜓真在静候花开吗?”再携他们亲临荷塘,引小手指轻抚叶面茸毛——水珠滚落,痕无所滞,此便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无声注脚。
“技法为舟楫,国学乃星河。”其课堂上,《论语》雅言、《庄子》玄思,非是刻板书册,而是悄然流注于丹青的魂魄。讲竹之挺节“未出土时先有节”,随口带出“事非宜,勿轻诺”的处世箴言;画兰之幽贞“空谷自生香”,便轻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君子之道。
《日初长》 2024.11 纸本水墨
47cm×47cm
卅载教泽,他最心忧学生沦为“技匠”。“方向若迷,行远何益?”他引孩童看蝌蚪生足化蛙,谓之“自然造化之秘”;观蟹横行霸道,笑言“它的憨态蛮劲,须在画中透出”。
在他心中,教育非授“形似”之功,乃在使童心浸润诗情、厚植自然沃土,从中生长出有根基的性灵。便如学生笔下一株歪斜寒梅,因忽念“宝剑锋从磨砺出”,稚拙墨痕竟添了几分淬炼后的苍拙之意。
《暗香》 2024.11 纸本水墨
47cm×47cm刘建宁的尺素之间,蕴藏着远比花鸟更辽阔的天地。
他遍访南北山川,将岭南水泽的荷韵氤氲、塞北朔风中的梅魂瘦骨,和谐相融于同一幅素宣;喇家遗址一行令他心神俱震——五千年前的陶碗中,一碗面食形质竟与今时别无二致。“原来生命的温热触感,自古绵延不息。”
《金玉满堂》 2024.11 纸本水墨
47cm×47cm
曾有人问:“倾囊相授,绝学岂不失传?”怀揣着师者与志愿者的情怀,他笑言:“学生笔锋虽嫩,却涵养着我所遗忘的生猛活力;其构图不循常法,偶得天趣,恰藏天然之巧思。”
如齐白石般“敏于求学”,他既采撷学生天真灵感,亦将生命积淀播撒。故而画中花鸟,不只灵光跃动,更浸润着山河壮阔、人世悲欢与芸芸众生的故事纹理。其笔墨遂不仅关乎花鸟之灵秀,更承载着人间的暖意与担当。
《两部蛙声当鼓吹》 2024.11 纸本水墨
47cm×47cm当他在网络分享画稿,时有质疑:“祖传精粹,岂容轻慢?”
刘建宁却笃信,传统绝非束之高阁的朽木。“‘笔墨当随时代’,非在技法翻新之巧,而在使那份古老魂髓接通当下的地脉血气。”他目睹展厅中,常有巨幅堆砌炫技,颜料层叠厚重,观者却转身即忘——只因其“画中无心”。
《水墨小品》 2025.3 纸本水墨
35cm×38cm
故其详析画虾之法,非为炫技,旨在昭示:白石之虾,形神皆源于对虾性入骨的体贴。他说“抖音是新砚田”,乃望更多人悟得:传统艺术的魂魄,存于诗词隽永、自然脉息,终归于每一位观者心湖的共鸣。
《水墨小品》 2025.3 纸本水墨
35cm×38cm
画室窗外,草木兀自生长,生机沛然。
狗尾草蔓延,是谷物的远戚,留之;辛辣野蔓抽枝,可做群芳屏障,亦存之。风起蝶至,金翼栖落月季,流光点点——它们皆是他默然相邀的“天然范本”。
《水墨小品》 2025.3 纸本水墨
35cm×38cm
“艺根不在斗室,而在烟火人间。”他如是感悟。观蝌蚪化蛙,是读懂“蜕变”的磅礴;见枯菊抱枝,方彻悟“风骨”的峥嵘;甚至当年追日移盆的月季,早早在心底栽下信条:至高的笔墨,原来蕴于最恒久的耐心。
从幼时窗台月季的蓓蕾初绽,到如今网间笔墨的星河共赏;从春风化雨的稚子诗画,到万里山河的灵感撷英——刘建宁的画作,从未是遗世孤芳的案头清玩。
《水墨小品》 2025.3 纸本水墨
35cm×38cm
若你亦钟情这人间草木、眷恋这笔墨深处的国粹精魂,愿分享此心,让世间知悉:所谓传统,从未凝固为尘封的史页,它就在此时此刻,于每一份真诚的注视与践行中,热气腾腾,活色生香。
《水墨小品》 纸本水墨
35cm×38cm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