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载道,文心铸魂:谢全胜书法的三重境界

2025-08-21 16:00:50 1

图片关键词

【对 话 · 谢全胜

在笔墨与心性交织的深邃世界里,谢全胜以数十年如一日的虔诚叩问,于晋唐法度的巍峨山脉与个体性情的幽深峡谷之间,架起了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通途。这位扎根青海高原,自号“槐堂”的墨客,其书法如西北山川般骨力雄浑,似江南烟雨般气韵蕴藉,在刚柔相济的笔意中尽显中国文人的精神风骨。

图片关键词

《浮烟乐道·对联》 纸本

34cm×138cm×2

图片关键词

谢全胜视书法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富矿”,其学书之道始终以“回归传统、回归经典”为圭臬。他将晋唐书法“法之母”,认为其间凝结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犹如江河之源,灌溉着后世所有书艺的可能。从《集王圣教序》的灵动流转,到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郁勃苍茫,他朝夕研磨,力图将“二王”的“春林之精”与颜体的“屋漏痕”古意熔于一炉。

图片关键词

《雨余风过·对联》 纸本

34cm×138cm×2

这种融合绝非简单的拼贴杂糅。他以“观其貌,体其神,察其境,究其源”的深度对话方式,于古法核心处精研“中锋行笔”“圆畅不拘”的奥义,最终提炼出独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其代表作《放鹤亭记》笔势沉雄而不滞,墨色枯润相生间章法自现——婉转处见王羲之的潇洒韵致,顿挫间透颜真卿的篆籀金石气,完成了古法在当代语境下的焕活新生。

图片关键词

《山谷题跋·立轴》 纸本

23cm×74cm

图片关键词

“书家的基本性格决定书法的基本气息”,谢全胜的艺术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注脚。早年他由明清上溯,偏爱清雅;而后颜真卿刚正忠烈的人格力量与雄浑苍茫的书法气象,如高原长风般猛烈激荡其心性,书风遂转向博大深沉。

他深刻体认到:“找到与心性相契的书风,钻研便成了内在驱动。”

图片关键词

《山谷题跋·立轴》 纸本

34cm×136cm

其笔下最夺目者,莫过于“一气呵成”的书写性。他深信“书贵自然”,刻意经营反伤贯气,唯有“心手双畅”方能让气息贯通全篇。观其《祭侄文稿杯》之作,笔锋随情感跌宕起伏,墨色因心绪自然枯润,似无意为之却暗合天机,将“情动于中,发于笔墨”的境界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自然源自法度的精熟,更源于对“解衣盘礴”的创作状态的极致追求——在物我两忘的澄明中,笔端流淌的不仅是线条的韵律,更是灵魂的轨迹。

图片关键词

《孟浩然诗·立轴》 纸本

34cm×138cm

图片关键词

谢全胜将书法视为“精神内涵的自然流露”,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这正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训的当代践行。在他笔下,“思想性”是作品的魂魄:书写山水诗则笔意清逸超然,落墨家国事便力透千钧;“艺术性”是情感的羽翼,通过字间顾盼、行气承递,使笔墨成为心灵的延伸;“观赏性”则是内蕴的自然光华,如佳茗回甘,需观者以学养细细体悟。

图片关键词

《孟浩然诗·立轴》 纸本

34cm×138cm

他以“能品、妙品、神品、逸品”自勉,揭示“书品即人品”的终极真谛。数十次跻身国展,数获兰亭殊荣,足见其艺近“妙品”之境——于古法中融贯己意,于精微处藏浑茫之趣。但他深知“神品”“逸品”需毕生修为,故临池不辍之余潜心国学,让经史哲思滋养笔底波澜,作品因此积淀着“简净淡远”“萧疏儒雅”的东方美学精魂。

图片关键词

《东坡题跋·立轴》 纸本

23cm×74cm

从案头青灯下的经典深研,到笔走龙蛇间的个性流露,谢全胜以高原般的定力与江河般的气魄,完成了对书法本质的当代诠释。身兼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书协副主席、青海画院院聘书法家及多所院校客座之职,他始终以“溯本清源”自勉。其笔墨间既有对晋唐法度的敬畏,又饱含时代精神的张力;既显西部的雄浑气象,亦存文人的萧疏儒雅。这不仅是技艺的超越,更是灵魂的跋涉——他以笔墨为舟楫,在传统与创新的激流中载道而行,让沉寂的古法焕为时代的心跳

图片关键词

《东坡题跋·小品》 纸本

34cm×138cm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